到了西双版纳,您就自动学会了人生中的第一句傣语:十二千田。“西双”为十二,“版纳”意为一个行政单位,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西双版纳州各种各样的“勐”是地方,各种各样的“曼”则是村寨之意。
西双版纳州是个真正的以少数民族尤其是以傣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落地景洪就能体会到浓郁的傣族风情。金顶,孔雀纹饰和棕榈树,印象中的云南此刻就这么强烈的出现在眼前。到了这里,来自各地的同事们就有了新的名字:男的叫猫哆哩,女的叫俏哆哩。
一、美食之旅
民以食为天,到了景洪,没有迎客饺子送客面的规矩,而一顿五彩缤纷的宴席是不能错过的。在西双版纳,无论是烤的肉还是各种菜都可以用蘸水蘸料来辅佐,再加上各种颜色的糯米饭,食物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好吃,能一直炫的,一种是吃多了之后用来败火的,谈得上相得益彰,满眼是花花绿绿,红黄蓝绿五彩缤纷。这里的烹饪方法除了煎炒烹炸,烧烤炖熬,还有一种叫“舂”,当地人更有“舂筒不响,吃饭不香”一说。一个臼里,加上辣椒洋葱柠檬汁等各种配菜调味料,万物皆可舂,什么舂鸡脚、舂炸蛋、舂菠萝、舂牛干巴,酸辣鲜香,开胃解腻。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着丰沛热带雨林资源的西双版纳在饮食上也有“野”的味道。对于大快朵颐之后不爱刷碗的人来说,芭蕉叶是再好不过的碗碟,绿色无公害,量大管够。而那些山野中的虫子,也难逃一串,张牙舞爪地被串在一起,进入勇者的腹中,从吓人的虫子,摇身一变,成为好吃的虫子。
二、人文之旅
彩云之南,除了吃,玩也是重中之重,当然我们也可以拉高一下,称其为人文之旅。西双版纳全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这里除了傣族,还有世居的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共13个民族,其中有不少人信仰南传佛教。因此,佛寺、佛塔数量颇多,据称是傣族哈尼族寨子里,寨寨有庙,礼佛拜佛。除了寨子里的小寺,还有一个总佛寺。总佛寺毗邻傣王修建的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大的佛寺,始建于7世纪。这里的佛寺,与汉传佛教寺庙风格迥异,融合了傣族传统风格与东南亚佛教之风,红色金色为主,屋顶是多层重檐歇山式样,以龙、凤和孔雀装饰,大殿供奉释迦摩尼金身坐像,护法神,四大天王等像也与汉地神像风格迥异。
接触一种新的文化习俗或者生活方式,莫过于亲自体验。在南糯山和一个名叫曼掌村的傣族村寨里,我们分别体验了采茶制茶和制陶、制作傣族花草纸工艺。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我们体验手工和制茶时,师傅们都会进行演示,但所谓一看就会,上手就废,师傅们行云流水,举重若轻的几下手法,会让人产生不过如此简单的错误想法,等我们一上手,便马上想起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无论是在转盘上忽快忽慢转动的陶泥罐罐还是需要像天津狗不理十八个褶包子一样用纸包起来的普洱茶饼,都很难一次成型,眼是自己的眼,手可不是自己的手了。但是攻城不怕坚,读书莫畏难,老师教的细致,学生学得认真,我们的瓶瓶罐罐在自己天马行空的发挥和老师的画龙点睛之下还是各具神韵的。
三、自然之旅
西双版纳,我国的热带雨林地区。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进入雨林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选择。无论是在山野雨林徒步,还是在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漫游,我们都体会到了一点:我们在家精心呵护的家庭绿植,在这里却是参天大树,发财树是真的树,绿萝叶如华盖,就连常见的喇叭花也比北方大了几号。
到了此处,传说中的要人命的见血封喉,救人命的龙血树,成佛专用树菩提树,管住不管吃的附生植物,管住又管吃的寄生植物,都从教科书里蹦了出来,活生生的立在那,我们不禁发出来一声又一声: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啊。。。。。
当然植物不是只用来看的,西双版纳的人们也在辛勤地种植橡胶树、茶树以及诸如火龙果、凤梨、榴莲、咖啡等的热带经济作物,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高的作用。我司的同事们身体力行,用大包小包以各种水果美食的形式把西双版纳打包带回来了。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经过投票选出来的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果然名不虚传,为我们来自不同区域办公室的同事们创造了难得的团聚,也让我们看到了,同事们工作以外的另一面:爬树大师,陶艺大师,昆虫爱好者等等。我们的团建,天南海北,去新地,有新人,有创新有变化,阅历在不断增加,团队也愈发壮大,而不变的是我们会一如既往,与光同行,点亮未来。